明朝末年,山东剡县有个名叫陈思源的县官,据说是天台城关人,他为官三十载,从不为自己办寿辰,是当地有名的清官。当他到了花甲之年,黎民百姓一定要为他办生日,师爷破例要为他办寿宴。消息传到陈思源耳朵里,他十分为难,吩咐儿子陈八级在他60寿辰那天,候在衙门口接待客人,一律白开水相待,寿礼一概拒收。住在陈府附近的百姓,听说县官用白开水待客,都觉得稀奇、新鲜,一大早就来看热闹。
第一个来送礼的是布衣打扮的乡下妇女,这妇女身边跟着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小男孩双手抱着一个精致的棕色木盒。母子俩来到县官面前,二话没说,“扑嗵”一声跪下,那女人声泪俱下:“县官大人断案如神,救了孩子他爹,这份心意一定要请大人收下。”陈八级见状,赶紧扶起跪在地上的妇女,接过母子俩早已准备好的红纸黑字,只见上面写着:
冤案错案无头案,
县官大人如青天,
解救小民出水火,
一盒人参寿万年。
手下王五、老六不敢怠慢,将红纸递进县衙。一会儿,返了回来,陈八级接过已添满字的红纸读道:
臣民本是一家人,
消除恶霸为百姓,
人参一盒情无价,
共同报国保太平。
母子俩听罢,接过红纸,向陈府深深鞠了3个躬,含泪退入人群中。
那母子俩前脚刚走,陈思源的至交好友,在邻县做官的同乡李四前来祝贺:“别人的礼可以不收,我们乡里乡亲,不收不成。”陈八级不敢轻易拒绝叔父,连忙取张红纸,请叔父写上几句,转呈父亲批示。李四挥笔写道:
同市同师同乡人,
同科同榜同品臣,
无话不谈肝胆照,
怎好拒礼南衙门。
王五、老六将红纸送入陈府。李四坐在门口喝着白开水,喜滋滋地等着,以为这次看在同乡的份上,可以收下礼物了。不一会儿,王五、老六返回,李四一看红纸上添的诗句,心里凉了半截,诗句写道:
你我本是知音人,
肝胆相照心相印,
寿辰薄“酒”促膝谈,
胜似送礼落俗尘。
李四看罢,转身带礼品返回家去。
陈八级送走了叔父,喘息未定,只见一个身穿长袍,头戴礼帽的商人急步走到八级的跟前:“小人是个商人,曾路遇歹徒,丢了全部钱财不说,差点还送了小命,是令尊大人恰好路过,抓住了强人,救了小人一家性命,俗话说‘知恩不报非君子’,我这救命之恩怎能不报,这礼说什么也得收,如果不收,我将长跪不起。”说罢,送上一张红纸,陈八级接过红纸展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贱人荒郊遇歹人,
倾家荡产将命送,
路遇青天惩元凶,
三百黄金唯报恩。
王五、老六急将红纸递进府,陈思源皱眉想了一想,挥毫添上四句话:
除暴安良走四方,
为国为民理应当,
老臣生来为大众,
黄金三百实难领。
商人见状,向着陈府连磕几个响头,连声称赞而去。陈八级见商人已走,准备请众人散去,却不见王五的踪影。这时只见王五从自己的住处跑来,跪在陈八级前,王五打开手里的蓝色包袱,捧出祖传的一身金光闪闪的金丝夹衣,动情地说:“我跟随老爷几十年,情同父子,他老人家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别人的礼不收,我的这点心意一点要领。”陈八级急忙接过王五手中的红纸,只见上面写着:
同府同路同心人,
你我情义深似海,
金丝夹衣送一套,
永保老爷寿无穷。
陈八级看罢十分感激,急忙扶起王五,亲自把红纸呈送给父亲。陈思源内心激动,颤抖着双手,奋笔写下四句诗,急忙送出来,王五一看,顿时泪水涟涟,只见红纸的下端写着:
王五你呀闯南北,
为民除害逞英雄,
金丝夹衣随身穿,
多铲顽凶建奇功。
王五看罢热泪盈眶,只好低下头退下。
这时,红日西斜,从人群中走出一位身穿粗布衣,足蹬青布鞋的老人,捧着鲜红的月月红,见到陈八级陈述道:“老汉姓赵,左邻姓钱,右邻姓孙,对门姓李,都是庄户人,今天大人60大寿,大家推举我来送盆月月红,作为寿礼,请收下吧!”八级拒礼不收,老汉着急得顺口来了四句诗,让陈八级转告父亲,这四句诗是:
花开不落不间断,
春去春来总相关,
但愿老爷身康健,
勤为百姓除恶霸。
八级见老人心地善良,便代替老汉在红纸上记下这四句诗,连忙叫王五、老六呈父亲阅示。县官阅后,心中喜悦,亲自出府门,双手接过庄户老人送的月月红,笑容满面地说:
赵钱孙李住村营,
好花一盆黎民情,
一日三餐抚心问,
丹心要学月月红。
老汉见县官收下了他一个平头百姓的薄礼,高高兴兴地拉住陈知县的手,哈哈大笑。陈知县一手抱花,一手拉着老汉,欢笑着,转身走进府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