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卫东,1968年10月出生于新疆地质世家,矿产勘查高级工程师。1984年至1988年江西赣州地质学校地质找矿与勘查专业学习,1988年7月分配至新疆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工作,2012年3月调入新疆地矿局第二区调大队,担任党委书记,现任大队长。该同志自1988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野外生产第一线从事地质找矿工作,先后进行过金矿、铜矿、铅锌矿、石棉矿、芒硝石盐矿、红柱石矿和钾盐等矿产的地质找矿和勘查工……特别是自1996年至2003年一直在罗布泊地区进行钾盐地质找矿和地质勘查技术工作,发现和综合评价了罗布泊钾盐资源,为新疆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是一个钾盐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而我国又是一个钾消费大国,国家每年不得不花费大量的外汇进口钾肥。从五十年代就作为急缺矿种进行找矿工作,但除青海柴达木盆地以外,其他地段尚没有突破。随着今后工农业的发展,供需矛盾将会越来越大。1995年发现罗布泊地区有钾盐资源后,1996年他带领我队一行30多人进入了人迹罕至的罗布泊。当时的罗布泊号称“死亡之海”,探险家余纯顺刚刚在此遇难,方圆几千平方公里杳无人烟,没有道路,没有生物,没有淡水,四周是一望无际的盐壳地。在这种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他与分队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在罗布泊开展钾盐的地质找矿和勘查工作。在前人施工钻孔孔位基础上,他带领技术人员用测绳和罗盘布设勘探线剖面,每天在崎岖不平的盐壳地上步行20多公里,饿了啃一口干馕,渴了喝一口冷水,不休息连续地干了一个多星期,登山鞋都磨穿了几双,测制完成了150多公里的勘探线剖面,为后期工作奠定了基础。在管理好项目的行政工作的同时,他总是身先士卒地干好每一项技术工作。由于技术人员对钾盐的找矿方法和理论都很陌生,在项目启动之前,他就阅读了许多钾盐勘查的理论及勘查规范等书籍,并请教有经验的钾盐方面的专家,掌握钾盐矿的找矿和勘勘的方法和理论知识。野外手把手地教技术人员进行工作,在进行每一项技术工作之前,他都要指导技术人员学习规范工作程序和理顺工作思路,保证了地质找矿的工作质量,从面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经常今天他带领地质测量人员外出填图,明天他又带领坑探技术人员到矿区中施工浅坑,后天又上钻机上指导钻机技术编录,天天如此,没有一天休息的时候。临近1997年元旦,由于天气寒冷,钻机上许多工人都生病休息,缺人,他就自己主动顶上去当钻工,往往是晚上上夜班干活,白天又带领技术人员外出干活,十几天下来,人都瘦了十几斤,但保证了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1997年分队在罗布泊施工最深的钻孔,也是在罗布泊深部找矿的最重要的一个钻孔。由于钻进工艺复杂,要求对各矿体的划分特别准,一但钻进穿过了矿体的底板,将难以弥补。他每天坚持在施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保证矿体分层的准确性。钻机施工是三班倒,他就一个人坚持在机场上,没日没夜地查看取出的岩心,经常半夜3、4点钟,他仍在施工现场仔细地查看岩心,确定矿体的层位,通知钻机停钻进行下一步的工作,从而保证了钻机的施工质量。经过他和分队全体人员的不懈努力,1996至1997年在罗布泊罗北凹地发现了高品位富钾的卤水矿体,并发现了更大规模的承压卤水矿体,规模达到大型,是我国自五、六十代以来进行钾盐找矿和勘查的重大突破,使新疆成为我国的钾盐资源大省。他飞赴北京给国家计委和原地矿部的领导汇报,立刻引起了轰动。1998年经他主持编写的罗布泊钾盐地质调查报告获部级优秀。
1998至2000年他又带领技术人员进入罗布泊进行首采区段的地质详查和外围的地质找矿工作。在保证首先区段各项工作正常进行的同时,他带领几名技术人员在罗布泊周围进行外围地质找矿。他们天当被,地当床。为了能发现更大规模的钾盐矿体,他们每天在罗布泊穿行100多公里,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找矿线索,相继在罗北凹地周围发现了钾盐矿床,并发现了可供矿山建设开发所需的粘土资源。1999年需在罗布泊地区进行全年的气象资料的实测和各个钻孔的长期观测工作,这也就包括在最炎热的6-8月份要在罗布泊工作,在这以前尚没有人能在罗布泊生存过。他就带人在罗布泊盐壳上深挖1米搭建地窝子,人员就呆在里面进行观测。每天早上7点起来干活,12点钟休息,下午6点钟又开始干活,一直到天黑。6-8月罗布泊中年最高温度可达48℃,地窝子里温度也达到43℃,许多人都中暑了,他也中暑了三次,但每次就吃上一点药继续干活。就这样他一直坚持到7月中旬,由于温度太高而被迫撒出。但为了保证气象资料和长观成果的取得,他又带领一名技术员和一名司机一月一次地往返于罗布泊与库尔勒之间,其间有炎热的8-9月份,又有冰雪严寒的12-2月份。有一次9月份进入罗布泊时车坏了,方圆几百平方公里没有人烟,他在地表温度达60多度的罗布泊整整晒了两天,脸上的皮都脱了几层。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带领项目人员较好地完成了项目的各项任务,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主持编写的成果报告被评为新疆地矿局良上级评价。他本人被评为新疆地矿局劳动模范。参与的罗布泊钾盐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获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01至2003年为给罗布泊钾盐科技开发公司提供矿山建设的地质料,他又进入罗布泊进行钾盐地质找矿和勘查工作。他担任新疆地矿局最大的地质勘查项目,罗布泊钾盐勘查两个项目的总技术负责,主持项目的立项、编写工作设计、野外施工和地质报告的编写,全面主持项目的测量、地质、水文、钻探和采样测试等技术工作。工作中他综合分析罗布泊钾盐矿床的特点,研究矿体的分布规律,指导施工人员进行揭露和控制,扩大钾盐矿体的资源量。在矿区工作的同时他特别注重在矿区外围进行地质找矿,以期扩大矿床的资源量。经过他和项目全体人员的努力,最终全面而又详细地评价了罗布泊北部地区的钾盐资源,为国家提供了一个以液体钾盐为主,伴生有多种可综合利用矿产的大型至超大型的钾盐矿床,为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罗布泊成立了罗布泊镇。经他主编的成果地质报告获得新疆地矿局优秀级评价。其为新疆即将成为我国最大的钾盐生产基地做出了突出的成绩,被评为新疆地矿局有突出找矿贡献的个人一等功。
通过他的努力在罗布泊地区探明了钾盐资源量达到超大型规模,为钾盐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疆自治区于2001年在罗布泊地区成立了罗中镇,国投罗布泊钾盐公司投资建设,目前已建成了年产150万吨硫酸钾肥厂,是我国最大的硫酸钾肥厂,为新疆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因此也获得了多项荣誉,荣获新疆地矿局“九五”“十五”劳动模范,先后获得国家和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各一项,新疆地矿局2002-2003找矿有突出贡献的个人一等功,2004年开发建设新疆奖章获得者,2005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2005年全国地质勘查技术标兵,2006年获新疆第三届青年科技奖, 200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获第四届黄汲青青年地质科技奖,2011年任新疆青联常委。
赣州地质校新疆校友会,130班樊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