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我被录入《江西地质学院》物探系301班学习。建校初期,校舍比较简陋,学校在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同时,强调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因此,我们还经常要参加学校的基建劳动和郊外农场的耕作。几年的学校生活,奠定了我人生的政治思想和专业技术基础,难以忘却、终生受益。感恩学校,感恩老师付出了辛劳。
1965年毕业后(其中,1962年5月—1963年8月,在江西省地矿局物化探大队实习),分配在江西省地矿局赣西北大队工作,1980年,调入江西省地矿局水文地质大队工作,直至1995年退休。
毋庸置疑,地质工作是非常艰苦的行业,背井离乡、丛林山险、茅草荆棘、泥泞沙滩、风餐露宿、汗雨交融、热气“蒸烤”……,用这些词语形容野外地质工作,不会过份。老一辈地质工作者,高唱豪迈的《勘探队员之歌》,“我们用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穷的希望,为祖国寻找着丰富的矿藏”。《勘探队员之歌》曾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地质工作者,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奉献了青春和热血。
我是一个普通庶民,既然选择了地质行业,这就决定了我一生必需在“大山”中周旋,把青春和毕生的精力献给祖国的地质事业。几十年来,先后做过专业技术工作、基层行政管理和党务工作,在工作和事业方面,没有“轰动”的业绩,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了平凡的事。
在地质技术研究工作中,独立或合作完成提交了三十九篇技术研究报告、论文,取得良好的地质找矿效果和重大的经济效益。其中,数篇技术研究报告,经钻探验证:“江西省修水县某矿区”,为一规模大、品位富的特大型白钨矿床,ZK102孔矿层厚度达22.70米;“江西省九江县某矿区”,为一大型多金属矿床;“湖南省浏阳县某地”,找到丰富的地下饮用水资源,ZK5孔单井开采量达6500吨/日;“江西省铜鼓县某地”,找到深层地热水资源,ZK6孔单井开采量达1481吨/日,热水温度为64℃;“江西省星子县某地”找到深层地热水(62-66℃),单井开采量达1063吨/日等。有多项重大技术研究报告、论文分别被地质矿产部授予“地质找矿或勘探成果”三、四等奖。编录在地质矿产部专业刊物上的论文有:江西省九江县某地的“应用综合物探寻找多金属矿床的效果”(见“航空磁测和地面物探异常见矿实例”第二集·地质出版社)、江西省铜鼓县某地的“电阻率法在地热普查中的应用实例”(见“电法勘探文选”复什条件下电法解释·地质工作参考资料第二十二辑)等。
在管理工作中,秉承“人本原理、信息超前、科学决策、系统观点、创新实效”的理念,因时地变迁和岗位不同而策划各异的管理方略与对策,取得明显绩效,曾带领团队获“三连冠”殊荣。撰写过“企业胜算重在观念”、“沟通的基本理念与技巧”、“企业文化杂谈”、“关于工程项目团队建设的探讨”、“坚定信念导向 绽放人生美丽”等多篇具有一定理论和指导意义的论文,并有“人格力量是企业文化的精髓”一文,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人文科学研究所”评为一等奖,收录在《中国新时期人文科学优秀成果精选》一书中(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2]第101540号)。
以上获得的成绩或地质成果,功归项目(团队)的同志们,是项目(团队)的同志们献身地质事业,奉献青春、热血和智慧的结晶。工作是项目团队同志们集体完成的,我只是参与者,本人仅是团队的成员之一,离开了团队个人是渺小的。我衷心感谢党和组织的培养教育、团队同事们的情谊和鼎力相助。
地质人生的“苦”与“乐”是相对的,取决于每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只要融入地质行业团队中,务实创新、勇于登攀,为地质事业尽了绵薄之力,取得了有益的成果,艰辛转化为硕果,人生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苦”与“乐”自然转化,就会感到欣慰,就有一种幸福感。献身于地质事业的一生,我无怨无悔。
人是地球上匆匆来去的“过客”,人生是短暂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几十年的地质工作,经历的“苦”与“乐”太多,真实记录流年岁月中的一些往事,是件有益的事。上述仅是“地质人生轨迹掠影”的一个概述,为便于本文前后呼应,选录十五件印象颇深的事例如下:
一、从大山中“突围”
1962年,我参加了江西省地矿局物化探大队在大余漂圹---棕树坑开展的1/5万化探普查工作,该区域崇山峻岭、树林茂密、茅草丛生,野外测量和取样,都必需按设计书要求,网格式开展,逢山过山,遇水跨越,树阻砍伐。因此,每天外出工作,除了带好工作装备外,还必需带好“砍刀”,测量和取样的路都是“砍出来”的,否则,真是“寸步难行”。
测量组判别方位是无疑的,一次,我们完成了当天的测量任务后,由于“路难行”,丛林荆棘“堵路”,却在山上周旋了几个小时,直到晚上八点多钟才从大山中“突围”出来。
当时无通讯设备,分队领导担心,带几个同志去找我们,正好九点多钟我们快到的时候相遇了,领导和同志们的牵挂与关心,使我们深为感动,疲劳和饥饿顿时消失了一半。
二、人生的一个“小插曲”
1966年初,“文化大革命”在全国还没有全面展开,但部分地区已进行了“四清”(即“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运动。当时,我在九江地区江西省地矿局赣西北大队勘探的一个矿山工作,生活和工作条件都很艰苦,矿山道路高低不平,房屋多为临时建筑,办公室拥挤,单身职工住集体宿舍,双职工有小单间和小厨房,临时探亲家属住的则是一栋“人字形”的简陋平房,中间一条过道,两边有八平方米左右的小房间共二十多间。
有一个职工和家属,住在简陋平房中部的一间,由于“四清”的风已经吹进了矿山,该职工疑会被“清查”,一时想不开,因此,在三天内,夫妻二人先后在小房间内自杀身亡。
事发后,住在简陋平房中的家属就不安静了,纷纷找大队领导要求换房,个别家属“怕鬼”还哭泣。矿山住房紧张,领导理解他(她)们,只能劝导,却无法解决换房要求。
家属到办公室找领导,双方未能达成要求换房“协议”。这件事我看到后就想,怎么办?是否可以寻找另外的解决方案?我与郭文正同学商榷,得到积极响应,“我们都是共青团员、单身职工、唯物主义者”,若我们两个人搬进“有鬼”的房间去住,那么,在简陋平房中的各住户还会怕吗?
我们迅即把“方案”向领导作了汇报,得到充分肯定和赞许。同时,也请领导安排医务人员,对该房间进行消毒处理,领导即刻作了部署。当晚,我们就搬进去住了,一场事态平息了。
在该房间住了二十多天,由于已经是“平安无事”了,我们这才撤出,回到单身职工集体宿舍住。
“小插曲”已经过去几十年了,当时的思想很单纯,没有很“高尚”的想法,只是看到别人有难,既同情也难过,能尽力帮一下,心也安了。
三、物探异常“定量计算”花絮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赣西北大队在江西省九江县某工区,开展物探详查工作,物探解释要为钻探施工提供地下地质体的平面位置、埋藏深度、空间形态(走向 倾向 倾角)及物性参数资料。
由于该区物探详查与钻探验证工作同步进行,因此,要求物探异常的定量解释务必快捷、准确,以利及时为钻探施工提供依据。当时,我在该工区负责技术工作,一天,因钻探急待施工,我与郭文正(分队技术负责人)连夜加班,综合分析物探资料,并选择物探异常的主剖面进行“定量计算”,由于工作条件差,“定量计算”只能“手算”,辅助工具为二个“珠算盘”和二把“计算尺”,在民房的饭桌上进行,煤油灯照明。我们先对异常曲线作了反演计算,获得一些有益数据后,又设定参数,进行了正演理论计算,并几经修改设定的参数,得出多条理论曲线与实测曲线进行比对,找到一条理论曲线与实测曲线吻合较好。当我们商定提供钻探施工所要求的数据后,迎来了黎明的曙光,我们两人对视一笑,都感到欣慰。 钻探在我们指定的部位施工,该钻孔验证结果:物探异常为磁黄铁矿化引起,钻孔中见有小铅锌矿,磁性地质体的实际埋藏深度为43米多,与我们提供磁性地质体埋藏深度为45米的推算数据相差甚微。通过这次剖析,为该区综合地质评价工作增添了有价值的资料。
四、修水香炉山钨矿被“唤醒”
江西省小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资料显示,在“江西省修水县香炉山”一带发现了“化探”异常。
1974年,赣西北大队令物探小队前往该区域开展1/万综合物化探普查。该地区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出门叠岭层峦、树林茂密,几乎“无路可走”,野外物化探作业必需“砍刀”开路,物探小队20多人也只能分散住在民房中,房东无一户有固定电话,通讯极为不便。
当时,郭文正是物探小队技术负责,我是该项目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参与了该项目野外作业、资料整理、物化探报告编写的全过程,圈定了物化探异常、明示了找矿有利地段,提出了钻探孔位的建议。
经钻探验证,“江西省修水县香炉山”为一规模大、品位富的特大型白钨矿床,其中ZK102孔矿层厚度达22.70米,WO3为1.4%,“香炉山”沉睡的钨矿,终于被“唤醒”。
该项目,1987年获地矿部勘探成果“三等奖”。
五、江西专用设备厂找水“阴转晴”
1981年,江西省地矿局水文地质大队(以下简称:水文队)物探分队,应约到上高县“江专”厂找水,我是该项目技术负责人。通过磁法、电法观测,有效地进行了地质填图,划分了火成岩(有磁性 低电阻率)、红层(无磁性 低电阻率)、石灰岩[无磁性 高电阻率(岩溶水或泥质充填则为低电阻率)]的地质界线,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二处找水的验证孔位。
在向新余分队技术交底时,我们坦诚地讲:“一号异常形态好,但其岩溶有泥质充填之嫌,建议先钻探施工;二号异常形态尚欠理想,但却显示出有利地段的含水特征,作为‘保险’,稍后施工,仍可达到物探找水目的”。
新余分队认为:“此项目为对外经营工作,要求按物探推断最有把握的部位,先行钻探验证”。考虑到“利润”效应,我们采纳了新余分队的意见,将原定的二个验证孔的施工顺序对调。
一段时间过后,我们又有机会去了新余分队,在与新余分队同仁的交谈中,得到的反馈信息为:该厂的找水工作已经结束。其验证过程是,先在有把握的二号异常施工ZK1孔,在施工中发现有掉块,但没见水,‘物探无用论’一时成为热门话题;紧接着施工ZK2孔,证实为泥质充填,没有水;又施工了第3个孔,仍无效。
在新余分队举行的技术分析会上,一位有丰富钻探实践经验的老同志,对ZK1孔未见水感到迷惑,他提出质疑后,与会人员回顾了ZK1孔的施工细节,又研讨了岩芯和地质编录资料,最后敲定,在ZK1孔部位重新打一个孔,结果“阴转晴”,涌水量达458吨/日,印证了物探解释,满足了厂方需求,完成建井施工。转‘一圈’后,该项目以收支基本持平而告结束。
六、物探填图添新篇
“鄱阳湖区地学考察项目”是江西省地矿局的重点项目之一,由水文队承担。该区域水系发育,野外作业条件十分艰苦,为配合这一工作,物探分队迎难而上,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展了“鄱阳湖区若干地段的电测深”工作。当时,我是该项目工作的物探技术负责人。
围绕整个鄱阳湖区,布设了十二条大极距电测深剖面,累计剖面总长151.54公里,电测深点520个。通过电测深资料的计算机定量解释,结合对区域地质及前期少量钻孔资料的分析,推断了十二条电测深剖面的地质断面图,勾绘了第四系厚度,标示了断层部位,并对湖区周边第四系厚度的变化特征作了叙述。
该成果为区内“地学考察”及进一步的综合研究提供了依据,鄱阳湖区的物探填图得到上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七、地热物探创佳绩
为了扩大“星子温泉疗养院”、“铜鼓温塘”两处地热水的开采量,物探分队分别在两处外围开展了1/万电法工作。当时,我是这两个项目的技术负责人。
“星子温泉疗养院”地热项目,1981年,物探推断该区热水主要受北东、北西向“x”断裂控制,近东西向断裂带仅为导水构造,提出了一处布孔建议,经同期施工的钻探验证,见到了高温(62-66℃)热水,开采量达1063吨/日,超出了甲方要求扩大地热水开采量的预期。
该项目,1985年获地矿部地质找矿“四等奖”。
“铜鼓温塘”地热项目,1982年,物探推断了2条北东向的控热构造及其产状,提出了布孔建议,多个钻孔验证效果良好,其中ZK6孔热水开采量为1481吨/日,水温64℃。
该项目,1987年获地矿部地质找矿“四等奖”。
八、劝阻了一次“斗殴”事件
20世纪80年代中期,水文队物探分队驻扎在新建县石岗镇,我时任物探分队队长。
某年,水文队批准了物探分队上年度的奖金总额,但资金未拨付到位,分队组成的野外工程团队,马上就要出征进行新年度的施工作业,上年度的奖金未拿到手,势必会影响职工情绪,为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出征,分队决定到银行贷款给职工兑现上年度的奖金。分队承担贷款利息微不足道,职工激发出来的“正能量”是无价的。
一天,我与分队梁会计去银行申办贷款事宜,半途看到二个青年在路中心争吵,周边有路人围观,其中,一个青年已经亮出了匕首,见此情景,我马上挤到二个青年旁边,责令拿匕首的青年把匕首放下,对方被我的严辞震慑住了,“是公安便衣,还是什么人呢”?同时,我示意另一个青年闪开,并向他们询问事由,要他们冷静处置,指出事态失控的严重后果,经疏导、调解后,拿匕首的青年终于把匕首放下,两人各自离开,避免了一场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斗殴事件。
随后,我们继续前往银行办事,到银行后,遇见未拿匕首的青年正在向银行主任谈及刚才发生的“惊险一幕”,该青年看到我们后,马上把我“调解”的事给银行主任说了,并指着银行主任对我说,“这是我姐夫”。此时,银行主任马上和我握手,深表谢意。之后,银行主任问我们有什么事,我说了要求办理贷款的事,银行主任讲,“到办公室内面谈”,很快,我们要求贷款的手续就办完了。
九、“吉泰盆地”旱情缓解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吉安——泰和”盆地“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一直是水文队的重点项目之一。物探分队在配合吉安分队完成“项目”评价中,作出了应有贡献,仅举一例,即可知晓。
在吉安市河东区段的找水中,电法小组完成野外观测后,随即返回分队,由于吉安分队要求尽快确定孔位,我们研讨物探资料后,还来不及去现场与吉安分队磋商,就以“电传”方式告知了验证孔位(物探定孔号及其坐标)。
吉安分队及时组织钻探施工。因至“孔位”路段,烂泥小道,又逢下雨,设备搬运极度困难,一时出现了“骂骂咧咧”伴着“搬运号子”声的“交响乐”,但吉安分队严格执行“电传”,坚持“孔位不能移”。
“雨过天晴”,钻探验证后,清泉奔流,水量超5000吨/日(经水文地质技术人员抽水试验并推算,预计开采水量可达8500吨/日),获得良好的地质效果,“吉泰盆地”的旱情得到了缓解。之后,对物探的“怨言”也就“烟消云散”了。
十、跨省“找水”结硕果
1987年,湖南省浏阳县城供水面临困境。先期,湖南省属地质、物探队均做了地面调查与施工,未见成效。水文队新余分队与其毗邻,期望能实现“跨省找水突破”,在得到对方认可后,投入了地质、物探、钻探工作,在施工4个钻孔后,仍感到迷茫。水文队指示物探分队派技术骨干前去“把脉”,由于分队主任工程师生病不能远行,我陪同水文队总工程师办公室吴主任急速赶赴浏阳。
听取项目负责人的情况介绍后,吴主任令我,明天早上要提出物探解释和钻探布孔建议。当晚,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我对原有的一些零散物探资料进行了重新整理,剖析了物探异常特征,做了电测深资料的“定量计算”,获得了目标地质体产状要素的相关数据,去伪存真,否定了一条前人标绘在图上310º的构造断裂带(区域普遍性),新标示出一条340º的构造断裂带(局部特殊性),与物探勾绘出的岩溶发育带成交叉状。至此,我对该“项目” 地下三度空间的地质构造态势,有了清晰的认知,时钟已指向凌晨01:30,我确定了一处十分有利的物探验证孔位(ZK5孔)。
第二天8:00整,吴主任主持项目组协商会,我把物探解释和定孔建议在会上作了陈述,得到与会者认同,随即前往现场定孔。
数日后,传来喜讯,ZK5孔涌水量5226吨/日(建井后深层饮用水开采量为6500吨/日),取得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了“跨省找水突破”。之后,对方专程派员送来了一面“功归开源”的锦旗,以示谢意。
该项目,1988年获地矿部地质找矿“四等奖”。
十一、黎明制药厂找水“回眸”
景德镇“黎明制药厂”找水,这是水文队上饶分队1989年度的一个对外经营项目。该厂处于区域构造断裂带部位(普遍性),上饶分队看好找水前景,急速“上马”施工,由于局部地质情况复杂(特殊性),施工二个钻孔后“无水”。
此时,上饶分队向物探分队“呼叫”:请求物探紧急支援。为解“兄弟”分队之难事,分队通知宋组长,立即带电法二组驰援。由于时间紧迫,我同电法二组的同志们一起赶赴“黎明制药厂”,参与并指导工作,现场踏勘、物探设计、电测作业、资料整理、报告编写和现场定孔,仅用一周时间,圆满完成了该项目的物探工作。
上饶分队在物探定孔部位,施工第三个钻孔,成效显著,涌水量为810吨/日,随即建井,满足厂方需求。
该厂找水项目工作结束后,上饶分队的余队长“赖账”,要求物探分队“降价”,余队长陈述:由于前二个钻孔亏损,虽然找水“成功、有效”,但补亏后所剩甚少,请求物探分队“折扣”,按物探合同价款总额的60%付款给物探分队。考虑到上饶分队的的实际情况,在“保本”的前提下,经分队研究决定,同意了上饶分队“折扣”付款的请求。
这是物探分队以大局为重,“急速、有效、价廉”支持“兄弟”分队的一个例证。
十二、物探效果多处显现
1、九江炼油厂物探工作(1982年),我时为项目负责人。
物探报告编写:罗开元、伍群财。物探报告推断了地质构造部位,圈定了找水有利地段,确定了物探验证孔位。
验证效果:水4孔水量668吨/日,水7孔水量1627吨/日,
水8孔水量1012吨/日。
2、进贤五里物探工作(1983年),我时为物探分队电法技术主管,对物探报告(编写人:伍群财)作了修改、审核。
验证效果:ZK1孔水量1328吨/日,ZK2孔水量1697吨/日,
ZK6孔水量810吨/日。
该项目找水成果,1987年获地矿部地质找矿“四等奖”。
3、景德镇景波机械厂(740厂)物探工作(1988年),我时为物探分队队长。
该项目施工期间,我到景波机械厂主持物探资料解释研讨(有伍群财等人参加),并去现场确定验证孔位。
验证效果:ZK4孔水量668吨/日,ZK5孔水量1232吨/日。
4、吉水黄桥物探工作(1990年),我时为物探分队队长。
本人到吉安分队后,解释了物探野外资料,并陪同该分队曾主任工程师到现场定孔。一孔验证见水,水量600多吨/日。
5、南昌市蛟桥饮用矿泉水——物探咨询工作(1992年),我时为水文队TQC办公室主任。对该项目组提交的“物探工作设计”,我提出了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在解释物探野外资料后,我提出了二个验证孔位。
验证效果:ZK1孔矿泉水180吨/日,ZK2孔矿泉水100吨/日,效果良好,具有开采价值,甲方认可,该项目收益26万多元。
十三、TQC(全面质量管理)简讯
任水文队TQC办公室主任期间(1992.9—1993.10),制订了相关管理规章,开展了日常管理工作;举办了一期TQC培训班(37人参加学习),本人为主讲人之一;举办了一期水文队QC小组成果发布会(有10项QC小组活动成果发布)。
指导水文队五工程处(厦门)QC小组工作(该小组成员有董惠民、田维汉等人)。江西省举办QC小组成果发布会(1993年),厦门施工紧张,五处QC小组董惠民来电,不能按期到会,委托我代表五处QC小组参加会议,在会上,我发布了五处QC小组“电焊工艺改进及效益”的活动成果,五处QC小组获得“优秀QC小组”荣誉称号,我在会上的发言,被评定为“成果发表一等奖”。
由江西省建设厅推荐,五处QC小组“电焊工艺改进及效益”的活动成果,被列为在大庆召开的“国家工程建设QC小组成果发布会”名单(建设部主办),五处QC小组代表董惠民,参加了大庆的QC小组成果发布会,五处QC小组获得“国家工程建设优秀QC小组”荣誉称号。
十四、“补开”党组织生活会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任水文队TQC办公室主任兼机关党总支书记。一次下发通知,召开总支党员大会,普通职工党员都按时到了,但处级干部党员、科级干部党员有多名缺席,“等,还是不等”?我当时宣布:“开会,各单位通知未到会的党员,今晚七点半钟到水文队二楼会议室开会”。
晚上,有十多名干部党员都到会了。我主持会议,除下午党组织生活会的内容外,还增加了党章中党的纪律有关条款。我要给领导干部党员传递一个信息:党要管党,党的领导干部若不严格要求自己,怎么能带好团队?领导干部党员应比普通职工党员要求更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党和组织赋予的使命;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广大职工的信任与期待。接着,水文队党委黄书记讲话,支持我“补开”党组织生活会的决定。
通过学习、座谈,与会同志都受到一次增强党性的教育,“补开”的党组织生活会反响较好,收到预期效果。
十五、退休前的“最后一站”
我任水文队厦门分院党支部书记兼分院副院长(1993.11—1995.1)。结合岗位职责和分院实际,党政联手把TQC方法融入其中;主动与驻地(村)党支部沟通,以取得支持,并商讨党建创先和治安保卫相关事项;到江西省人民政府驻厦门办事处党委联系,接受“办事处党委”和水文队党委的双重领导。
在分院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都呈现一个好的发展势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驻厦门办事处党委推荐,1994下半年,在省政府驻厦门办事处党委副书记的陪同下,厦门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门,组织“文明单位”评审组,到厦门分院进行评审检查,评审组有7—8人,开了两部小车来。
我们在工地简陋的棚房中,接待了“评审组”。我代表厦门分院,作了创建“文明单位”的工作汇报,内容涵盖党政工作、文明建设、生产安全、经营增效、职工面貌及分院与驻地(村)党支部的融洽关系等。当讲到一些重点问题时,我都出示有关资料、原始记录或佐证材料(如,村党支部开具了双方关系良好、分院职工遵纪守法,未与村民发生纠纷、斗殴事件的证明),递交“评审组”传阅审查,并且圆满地回答了“评审组”成员的提问。汇报结束后,“评审组”成员,重新审查或调阅了“文明创建”的相关基础资料,察看了现场,与职工互动。“评审组”离开时,向我索取了一套TQC系列表格带走。
半个多月后,接到江西省人民政府驻厦门办事处党委通知,厦门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择日举办“文明单位”表彰大会,要我代表厦门分院届时到会。在表彰大会上,我从厦门市领导手中接过“文明单位”奖牌,回到分院,全体职工兴高采烈,这是分院开拓厦门市场的一张新“通行证”。这一喜讯电告水文队党委后,宋副书记当即表态,厦门市政府的评定,水文队党委认同。
俄国剧作家——亚历山大·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Николаевич Островский )的名言:“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句话使我一生受益。
由于个人智商欠缺,没有做得那么好,但我是尽力去实践的。
江西校友会,301班罗开明